Thursday, 24 October 2013

财女风情: 赚多少才够花呢?

财女风情:赚太少或花太多?

经营之神王永庆曾经说过:“赚多少钱都不是你的钱,存下的每一块钱才是你的钱。”
大家都知道存钱很重要,偏偏存钱的速度总是追不上花钱的速度。
这是怎么一回事呢?是赚得太少?还是你连钱花到哪儿去都搞不清楚呢?
存钱,真有这么难吗?赚得少就无法存钱吗?
每个人都应该考虑一个问题:“到底赚多少钱才有能力存钱?”
看到这个问题,你的第一想法也许是多多益善,但是仔细理性的思考起来,却不像想象中得那么简单,因为人在一生中创造的财富总是有限的,大多数人无法做到真正的“多多益善”,现实的生活往往充斥着算计、考量。
我们常会目睹到这样的情况:人们在自己年收入3万的时候想,一定要努力赚钱,只要年收入5万就能过的宽松,就有余钱了,而当年收入达到5万元的时候,却发现开支也前所未有的增加了,财力照样很紧张。
于是,就又开始想,一定要努力赚钱,只要年收入10万就能过的宽松,就有余钱了,而当年收入达到10万元的时候,却发现生活仍入不敷出。
因为时代的进步,让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我们不再为桌子上出现肉菜而大伤脑筋,不再限于每年初一才能穿上新衣,不再羡慕别人家里的黑白电视但是我们依旧充满困惑。
我们发现,我们讨厌过年,因为过年要支出一大笔额外开支,即使穿上新衣也没有了儿时的哪种喜悦。
我们发现,因为拥有了一辆属于自己的汽车的激动不翼而飞,我们天天为堵车、油价、停车费烦恼不已。
我们发现,住进新房里也没有了安全感,要为了还房贷而拼命工作、累死累活。

先存钱后理财
那么,到底要赚多少钱才有能力存钱?
有些人总会算这样的账:吃喝、穿衣、房贷、汽车、子女教育、赡养父母、自己养老这些加起来要花多少钱啊;也有洒脱的人说,吃饱穿暖就行了,钱赚的再多也不够用。
一位哲人说,钱就像海水,你喝得越多,越感到口渴。所以,要赚多少钱才有能力存钱,就像一道严峻的关口,考验着每个人的智商和能力。

不要沦为钱的奴隶
钱当然多多益善,但是也要看你如何赚,如何用。
有一点是必须清醒的,那就是千万不要沦为金钱的奴隶,将自己一生的幸福都寄托在金钱里!
有没有想过,你的钱都躲到哪里去了?有人的钱都藏在衣橱里;有人的钱都跑到冰箱、鞋柜、梳妆台上等等。
只要有收入的人绝对可以存到钱,还可以做不错的理财规划,在现今社会人脉存摺重要,银行存摺也很重要。
薪金的数目其实不就是一个数字,也不是一个衡量能力的标准,不需要太在意,把它当成一个目标也不错,薪水不能致富,理财可以完成人生的梦想。
钱少有钱少的理财方式,钱多有钱多的理财方式,重点是要先有钱。
在能力许可的情形下,还是要存一点钱,人没有远虑也有近忧,养成储蓄的习惯是理财的第一步。

理财规划3部曲
年轻人薪水不高,在行有余力之下资金规划有三个步骤,最重要的是风险管理。很多人都每天在外面打拼,万一有个状况发生能承担吗?
话说不小心有三种,老天爷不小心、别人不小心和自己不小心,当意外发生时要把风险转嫁给保险公司,就可以让自己无后顾之忧。
第二是债务管理,要把利息高的负债先还掉,若不小心消费信用卡透支,动用到循环利率,那是非常可怕的黑洞,不赶快还掉会愈陷愈深,最后会让你万劫不复,一旦变成卡奴,可能一辈子翻不了身。

小钱也可投资
前面二个做好了最后才是投资,小钱也可以投资,用定期定额方式买基金。年轻人可以承担投资风险,基金配置要选波动大的市场,用金字塔的投资方式,愈跌买得愈多、愈涨买得愈少,利用时间平均成本,长期投资会有不错的收益。
当有了第一桶金,资产倍增的速度就比较快。
年轻人多交朋友经营人脉,但是也要学理财。这不是二择一的选项,如果真的想要,鱼与熊掌并非不可兼得,在有限的薪水之下还是可以兼顾人脉与投资,这就是理财要学的。
存不到钱的原因何在?如果总是归咎于万物皆涨、唯独薪水不涨,却不反省自己的消费模式、花钱习惯,那么存钱将永远与你无缘。
股神巴菲特(Warren Buffett)就曾说:“开始存钱并及早投资,是最值得养成的好习惯。”现在,就赶快先来养成存钱的好习惯吧!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"而当年收入达到10万元的时候,却发现生活仍入不敷出。"
"要为了还房贷而拼命工作、累死累活。"

打工一族的人,都有以上的情况出现吧..

我很赞同作者理财的管理方式
一.风险管理。 话说不小心有三种,老天爷不小心、别人不小心和自己不小心,当意外发生时要把风险转嫁给保险公司,就可以让自己无后顾之忧。
二. 债务管理,要把利息高的负债先还掉,若不小心消费信用卡透支,动用到循环利率,那是非常可怕的黑洞,不赶快还掉会愈陷愈深,最后会让你万劫不复,一旦变成卡奴,可能一辈子翻不了身。
三. 小钱也可投资.按部就班,慢慢建立被动收入和增加资产.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